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断取得科技自立自强新成果。从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万家,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广东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最近,“国之重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迎来重大建设进展:中心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安装工作顺利完成,距离实验站2023年建成运行的目标又近一步。这座由中科院与广东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将助力我国进一步巩固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江门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 李小男:
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研究的范围
主要是中微子物理
以及通过中微子粒子物理的探测
对天体等物理现象进行研究
这个领域在近十几年
是整个粒子物理中最热门的领域
它可以回答和研究很多物理课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广东下大力气、集中资源加强基础研究。2019年3月,广东率先成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3年来共资助项目超过1万项。此外,广东针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推出一系列政策,开展“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试点,为科研创新再“松绑”。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吴旗韬:
(实行)科研经费的“包干制”
项目负责人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科研项目
自主来决定资金的使用
科研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觉得
大大提升了项目执行的进度
可以产出更好的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3月,试点实施经费使用“包干制”的省基金项目已超12000项,涉及科研经费超12亿元。港澳地区单位已获立项资助省基金面上项目121项,获资助经费1210万元,经费均直接拨付至港澳机构。
科研经费使用有“放”也要有“管”。但管得太紧,不利于科研创新的自由发展。为此,广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只要“无禁止即可行”。今年5月,广州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对“负面清单”进行了修订,将原20条“禁止使用事项”减少为18条。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党支部书记 副院长 王杰:
关于用现金投资这一块
我们之前并没有做过
也没有想过我们政府能够允许我们
拿出一定比例进行下一轮投资
我们筛选优质的项目
在后期帮他(科研项目负责人)再找更多的资金
使他(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的技术成果
能够一步一步从小变成比较大的产业
我们本身觉得是一种松绑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科研人员 袁黎光:
得到了(黄埔材料)院里平台的资金的大力支持
尤其是在成果转化方面
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去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
我们一个高透耐磨涂层液开发应用
现在是应用于隐形车衣的涂层
助力于新能源汽车以及整个汽车后市场的发展
破除机制“藩篱”,创新活力显现。目前,多个国家级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在广东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显著提升。2021年,广东全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2961项,预计合同成交额约4290亿元,增幅继续超20%,其中技术交易额约324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二。

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是重要一环。为此,广东省科技厅连续三年开展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团活动。在活动现场,专家与企业的“一对一”咨询,为科技企业送政策、聚资源。

专家代表 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赖静:
一个资金的援助支持
还有一个科技创新 科技发明的援助支持
我觉得这个政策(效果)越来越凸显
他们(企业)所提出的一些疑问
不管从技术上 从创新上 从管理上
(企业)能不能升级
我觉得(要)发挥我们专家的作用
去培育他们和支持他们
在疫情带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广东持续出台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科技金融供给等系列政策组合拳。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6万家,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营业收入总额超10万亿元、出口总额约2万亿元。超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在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成为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主要力量。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龚国平:
下一步 我们将加快构建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加快研究制定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措施
引导人才 技术 资本等资源向企业集聚
持续推动高企“树标提质”行动
不断培育壮大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台
记者:刘灿娇 卢德文 江门台
摄像:杨子纬 罗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