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资讯

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公布实施(图)

发布时间:2020-12-04

规划五大产业组团四大核心片区,到2023年实现五大变化


科学城空间结构图



12月1日,备受关注的《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正式对外公布实施。该设计成果自批准之日(2020年11月12日)起生效。


  扩容后的广州科学城,规划目标和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引擎,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
  规划明确,广州科学城将结合重要交通廊道,串联多组团发展,形成“一环、三心、双轴、多片区”的总体结构。即:1条总部经济发展环,3个服务中心(政文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2条发展次轴,10个多元发展片区。科学城将沿科学大道-开创大道总部经济带,串联政文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形成多核驱动的发展强轴,为黄埔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规划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宜居、交通出行等多方面,对科学城未来的发展作出细致安排,引领科学城实现“五年大变化”。

  专家:规划为科学城提质增效提供指引


  广州科学城是广州高新区的主体园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科学城已由产业集聚的起步发展期,迈入产城融合的科学发展期,但发展空间逐步饱和。为此,黄埔区将科学城扩容7倍,至144.65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区面积的1/3,含原科学城、云埔工业区、东区、永和开发区、长岭居和广石化等地区。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为避免“关起门研究”的不足,也为科学城扩容提质提供更优胜方案,2019年3月,黄埔区面向全球,正式启动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
  2020年3月,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3年,广州科学城要实现五个方面大变化——发展空间实现大优化,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产业集群实现大提升,中小企业实现大发展,对外开放形成大格局。
  今年5月,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成果通过专家评审。据悉,该项成果是在综合6个竞赛方案优点的基础上,吸取竞赛专家评审会及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充分衔接《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相关要求而诞生的。
  “深化设计为广州科学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发展框架,针对产业、生态、交通、公共服务配套等多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实施项目相结合,能够较好地指导规划理念的落地。”评审专家认为,规划对生态的保护和利用,较好继承了原科学城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生态一直以来是科学城的强项,要继续保持下去”。


  专家表示,规划对于创新人群和创新体系的研究,进而形成的定制化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和园区更新路径,能够为科学城提质增效提供较好的实施指引。

  高质量打造四大核心片区


  规划明确提出,高质量打造现状中心区(科学城广场周边)、政文中心、云埔中心与高铁中心四个核心片区。
  其中,科学城广场周边的发展愿景为:将规划成为配套齐全的活力之城,绿意盎然的生态之城,尺度宜人的慢性之城。
  在空间结构方面,科学城广场周边规划为“一横一纵一环”。
  一横:挖潜蓝轴横向空间,打造1.5公里长贯穿科学大道东西向活力商业街,营造亲水活力生态空间;
  一纵:适度提高纵向绿轴广场的开发强度,增加商业、文化、人才居住等配套功能,并强化纵轴空间与周边山体、地铁站的直接联通。
  一环:设计空中云道,串联中心区7座山体公园,形成整个中心区慢行体验环道。
  云埔中心区的发展愿景,定位为:服务科研、支撑智造,缔造激发科技创新转化的智慧交互都市;立足生产、面向生活,构筑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多元乐活之城。
  为此,云埔中心区规划打造“一轴一带、双心联动、多片发展”的空间结构。一轴:联系穗港合作园和片区核心的智互交往轴;一带:依托细陂涌打造乐活河谷,形成蓝绿休闲带;双心:围绕轨道站点打造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核心;多片:外围布局的创新型生活单元与复合智造园。


  另外,政文中心区将集聚高能级科创孵化平台及科技风投资本,着力成为科学城活力创新中心。高铁中心区则将打造成为站城一体的综合枢纽片区。通过复合交通枢纽,呈现传统与现代,高端大气的金融商务区风貌。

  规划五大产业组团打造“中国智造”标杆产业


  规划提出,科学城将依据现状产业基础和行政边界,结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为五大产业组团,包括科学城中心研发办公组团、萝岗政文中心研发办公组团、大沙研发办公和智能制造组团、永和智能制造组团以及云埔东区智能制造组团。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而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
  根据规划,科学城产业发展定位为“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和“中国智造品牌中心”,将培育壮大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智造”标杆产业,建设成为领航全球的IAB产业基地、国家先进制造示范产业基地、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
  其中,黄埔区将率先在科学城布局约6.5平方公里的生物安全园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另外,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作为国内首个以中试为主的生物安全产业园也在筹建中,计划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生物安全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落户并从事研发及生产,进一步推动生物安全产业发展。
  当前,“新基建”热度不断攀升,黄埔区出台全国首个区县级“新基建”政策,谋划布局新基建“四大主战场”,安排120个新基建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其中,科学城将创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打造航天云网、阿里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船“船海智云”等一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积约65万平方米的中国新基建产业园也已提上议程,打造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标杆。
  新兴产业生机勃发,传统产业也要“老树发新芽”。规划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升级高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修造、健康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条,助力黄埔区加快创建国家“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先试区,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同时,规划指出,紧紧扭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一方面,推进布局大科学装置、重要科研机构和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穗港科技合作园起步区、中科院空天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多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积极引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研究生院、香港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研究生院,全面建设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对于产业用地紧张的问题,规划提出打造集约发展用地“黄埔”模式。通过释放存量空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793公顷;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新增混合用地992公顷;建立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机制,重点功能区、工业楼宇及优质产业项目综合采用“带方案出让”“标准地”“1.5级开发”等多种土地供应方式,提升产业空间供给质量;支持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允许普通工业用地基准容积率上限可达3.5-4.0,鼓励建设工业楼宇,推动建设“摩天工厂”,打造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示范项目。

  公共配套更完善城市更便捷有温度


  在注重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广州科学城还将强化对生态人文元素的构建,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此次提升规划坚持共建共享,在集群公共服务、落实民生实事、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交通出行等方面重点发力。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规划明确,将搭建一个“提质增新”的配置体系,打造综合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三主”和永和、长岭居、高铁中心“三辅”6个服务核心,划分32个创享单元,让居民不出10分钟,便可用上基础生活服务设施、共享生产服务设施和创新创业服务设施。
  生态方面,则以构建山廊、水廊、绿廊为目标,通过联通水系构建公园体系,控制防护绿地,形成“两心、多点、链山织水”的生态网络结构。
  规划提出,未来科学城将实现人均绿地面积大于等于9.6㎡的目标,城市蓝绿空间占比达到56%,水面率达到6%,绿化覆盖率达到50%,居民5分钟可达公园。
  为满足群众对教育和医疗的多样需求,科学城规划提出,将大力引进名校附校、国际学校,名校附小及国际小学占比提升至32%,名校附中及国际中学占比41%,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品质。同时,增加7处片区级医疗设施,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交通规划方面,构建“五横六纵”高快速路网结构,提升联系效率。加快推进机场第二高速建设:落实开放大道快速路升级方案、落实开创大道南段快速路升级方案。加强规划区城市道路与高快速路的衔接,实现与湾区节点城市和交通枢纽1小时互达。
  轨道交通方面,将通过TOD导向优化轨网格局,引领城市建设。在落实交通提升规划基础上进行地铁线网优化,包括新增1条地铁线,地铁线路增至11条,同时调整5条地铁线位,48个地铁站(换乘站13个),新增1个轨道换乘中心(萝岗换乘中心),66%的地铁800米半径覆盖率。
  根据规划,未来科学城将通过新建商业楼宇以空中连廊相连接,打造200公里风雨连廊和“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慢行系统,让城市规划提升成果与市民共享。(供稿:钟飞兴)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电话: 020-89851124

Copyright © 2020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0096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