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资讯

湾区地标 “齐聚”珠江

发布时间:2020-11-27

灯光节已连办十年 今年大湾区11座城市地标建筑闪耀珠江北岸

11月18日晚8时,一束激光从广州塔顶,射向花城广场南广场的C位作品《时空·共生》,宣告了广州国际灯光节第十年如约与广州市民相见。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国际灯光节成为今年三大国际灯光节中,唯一如期举办的灯光节。

  

广州国际灯光节十周年

经过9年培育,广州国际灯光节已经成为广州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至今,累计有超过6300万名游客参观广州国际灯光节,创下此类项目参观人数的全球之最。今年,从新中轴的花城广场、海心沙、旧中轴线上的巨幅3D裸眼大屏,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醍)、珠江北岸24栋建筑,代表着广州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地标同时闪耀,绚烂的光语,诉说着广州的“幸福时光”和出新出彩。

百米步道渲染成鲜花之路

提前预约的观众进场后,沿着南环线、新光大道的线路不但能够欣赏到过去9年灯光节的经典作品,还能在140米长的环绕式灯光长廊里,感受彩色光束营造出的梦幻世界。

8时10分,约200架无人机从海心沙升空,为市民游客献上了灯光节10周年无人机表演。只见无人机编队在空中摆出“2011—2020”的字样,向灯光节10岁生日送上祝福。

  

  海心沙帆船屏

市民庞小姐今年第一次参加广州国际灯光节。“之前就知道这国际三大灯光节之一的文化盛典就在广州举办,今年有机会一定要来见识一下!”庞小姐说,在海心沙现场,让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海心沙南环线的灯光作品“幸福的样子”。两侧盛开的花海,配合音乐节奏投影在地上的灯光,把140米步道渲染成一条鲜花之路。她情不自禁地说:“我在走花路!真的是幸福的感觉。”

与几百米外的灯光作品《时空·共生》遥相呼应,《春动·城光》《夏语·星空》《秋赞·收获》《冬望·律动》带市民游客们穿越四季。

走进《夏语·星空》区域,160平方米巨幅曲面屏上辽阔的星河迎面而来,星光璀璨中,能感受大自然原始而神秘的力量。站在曲面屏前仰拍,也成了公认的最佳拍照点。

北京路讲述广府文化

过去十年,广州国际灯光节经历过单会场模式,也尝试过全城开花的9大分会场模式。今年,灯光节采取了“1+3”的展览模式,除了新中轴上的花城广场、海心沙主会场,北京路—海珠广场旧中轴线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醍),也被首次纳入分会场。

北京路经过升级改造,焕然一新。新大新百货楼上安装了一块全国最大的3D裸眼曲面屏,这块大屏通过数字重构、历史资料还原等技术,把越秀区与广州市的历史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以及广府文化特色文化元素,通过创意视觉方式呈现给游客,让大家领略广府文化独特的传承与创新。在北京路北段骑楼,作品《我们的南窗》则以“东山少爷”“西关小姐”为主角,讲述了一场广府人的爱情故事,勾起老广人的记忆。

在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一场沿江户外投影秀正在上演。本次灯光节活化利用了旧珠江啤酒厂储藏麦芽的仓库,制作了此次珠江琶醍3D光影秀。据介绍,这块麦芽仓是珠江沿岸少有的大面积立体空间,外侧5个仓库立面面积达到1127平方米,即使在珠江对岸也能清楚地看到这场光影秀。

珠江两岸表达魅力羊城

旧中轴分会场和琶醍分会场,一江两岸分会场同样有着精彩的灯光演出。其中最重头的就是珠江北岸24栋建筑群的城市立面表演。

珠江北岸24栋建筑群动画时长约5分钟,将分为5个篇章、7个主题,用40万颗点状光源,表达灯光节“幸福时光,魅力羊城”的主题,讲述奋进中的广州出新出彩的故事。

一排排屹立在珠江河畔的建筑上,40万颗点状光源璀璨升腾,逐渐点亮24栋楼体:石室圣心大教堂、中山纪念堂、陈家祠、广州塔、琶洲会展中心……一座座广州地标出现在珠江北岸的外立面上,拉开了灯光节表演的序幕。

随着“一弯江水”从“白云山间”流过,灯光秀进入“珠水同源”的部分。灯光以水墨画的方式,勾勒广州一江两岸的美景,彰显广州云山珠水的变迁之美。广州的市花在枝头绚烂,五羊雕塑静默守望,定格成唯美的城市相片,为广州祝福。

灯光艺术,作为现代科技的代表,也在不断融合科技元素,深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灯光表演的下一阶段,在动画中呈现各种智能生活场景,结合“中国新四大发明”呈现衣食住行的未来形态,预示着我们未来生活的美好。

最后在珠江夜景中,大湾区11座城市的地标建筑都齐聚珠江北岸,星空下的湾区美景,描绘未来家园的幸福向往,也为大湾区的蓬勃发展吹响了号角。

据悉,本次灯光节将从11月18日持续展出到29日。届时,除了花城广场、海心沙主会场外,北京路—海珠广场旧中轴线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醍)也将持续“闪耀”。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电话: 020-89851124

Copyright © 2020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0096138号